屠揆先令人佩服的还有对中医的勇于创新,他是常武地区第一个使用听诊器的中医,他也是最早意识到必须借鉴西医的化验来帮助疾病诊断的中医。他对普通的X光片或后来的CT片及层出不穷的化验,都能运用自如,女儿屠婷曾亲眼看到父亲看片时,稍有疑惑,即到放射科与同行研究。 2003年5月,89岁的屠揆先去世,去世前一周,还在为病人看病。 女儿屠婷: 从小得真传,如今的门诊要提前一个月预约 每天早晨7点到晚上7点半门诊,除去中午1个半小时的午休时间,每天11个小时的工作,对于已经51岁的屠婷来说,这个工作量有点超负荷了。即使是这样,慕名前来的病人也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 从小就在父亲身边侍诊,耳濡目染,屠婷得到了这个常武地区最著名的中医世家的真传。2000年,她在北直街天皇堂弄附近开出了自己的诊所,那时候父亲还健在,有时会踱着步过来看一看,然后一言不发走开。父亲和她是“各看各的”,绝不随便干涉她的诊疗。如果遇到什么疑难杂症,屠婷回到家会请教父亲。王静仪也是中医院的中医内科名老中医,80岁的老人,周一到周五还每天到中医院坐诊半天,在她记忆中,屠老给病人诊冶时,态度非常严谨,看病就是看病,从来不瞎聊天,那时候她在中医院坐诊,丈夫有时会走过来看一看,有一次发现她在跟同事聊天,还“教育”了她几句。 当年,屠士初、屠贡先对屠揆先的言传身教,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在熟读医书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性”。他们对医德医术非常看重,自定八大医箴,有“勤读医书;温故知新;黎明即起;生活节俭;不抽烟,不喝酒;不义之财不取”等等。必读医书,主要有《内经》、《伤寒论》、《金匮》等,而屠揆先的一生中,除了这几本医学经典,反复研读的一本书还有《中衷参西录》。屠婷秉承了父亲衷中参西、融汇古今的中医思想,在屠婷看来,父亲当年能够有足够的勇气打破中医和西医的壁垒,将西医的先进之处引为我用,是非常明智的创举。“孟河医派发展到现在,要是不创新,也没饭吃。老百姓才搞不懂你是什么医派,吃了药没有效果,下次他就不来了。” 屠氏中医在消化内科的诊治独具疗效,尤其是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上见其深厚的功力。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因食品匮乏,很多人食用粗糙食物而致胃病。屠揆先采用传统的中医理念及药物,治疗了众多病人,处方仅6-7味药,而能见良效。屠婷又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到幽门螺杆菌是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在中医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病病人中探索和总结,走出了一条使幽门螺杆菌转阴的道路,从而提高了胃病的治愈率。 屠揆先当年对待病人,向来先来先看,晚来晚看,一视同仁,无关乎财产贫富、地位高低。屠婷传承了这一“家风”,遇到有熟人要照顾,便请他在晚上6点半以后才去,不要插了挂号病人的队。她看病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开好方子,还要给病人反复交代煮药时间及要领和患病时的注意事项,让药发挥出最佳的治疗效果。 和父亲一样,屠婷也是常年医书不离手,就像屠氏先人所教诲的,“古训必须勤求,新知亦应吸收;古代医籍要多读,近人著述勿忽视;经方极可贵,时方有妙用;现代西方医学知识,亦应有所了解。”遇到有困惑的地方,她除了反复研读医书寻找答案,还会和身在日本东京的大哥屠聿扬通电话,兄妹俩一起切磋探讨。屠聿扬当年考取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后,被教育部选拔为“文革”后第一批公派的留学生,赴日本留学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在东京做了多年西医以后,又在日本东京开设了“先父堂”医院,弘扬屠氏医药,是当地很有名的一家中西医结合诊所。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