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中吴舆地》前言

时间:2014-01-04 14:10来源:未知 作者:薛焕炳 张戬炜
《中吴舆地》前言

 

      公元2013年,是有“千载读书地、历代名士邦”之美誉的常州,开邑整整2560年。如果按唐代杜佑《通典》所云“太伯始于吴,即此地也”,则常州是3200年吴地史的核心区域,文字记载历史应当再提前600年。

  公元前547年(周灵王二十三年),吴国君子季札封于延陵,江左这方荆蛮之地成为其采邑,从此,季札成为常州的开郡之人、人文始祖,从此,古邑有了属于自己的名称。

  古者地有图,郡有志,以别州县之远近,以见古今之沿革,二者不能相无。风土之所宜,人才之所钟,仙佛之所都,名贤之所游,必经志书舆地所载。今天,我们揽阅史、志所载常郡之沿革,历史之变迁,以了解乡邑的前世今生。

  清初舆地学家顾祖禹云:“天下之形势,视乎山川,山川之绝络,关乎都邑。然不考古今,无以见因革之变;不综源委,无以识形势之全。”《中吴方舆》考延陵乡邑古今之变,综其源委,以识常州形势之全也。

  何谓邑?旧县也!汉代郑司农曰:“不以美田为采邑。”清初训诂学家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古国、邑通称。”

  季札封邑既非县亦非国,而为采邑,是吴国君主余祭赐予世禄的田邑采地。正是这方田邑采地,演变为以后的延陵、毗陵、晋陵、兰陵、常州、武进、阳湖等,而今,成为三吴重镇——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

  何谓方舆?顾祖禹云:“地道静而有恒,故曰方;博而职载,故曰舆。”方为人类生活之空间,区域即是。天地位而山川奠,山川奠而州域分,形势出于期间矣;舆为车辆之载体,疆域犹如。《易·说卦》:“乾为天,坤为地……为大舆”。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中吴方舆就是江南这方土地上承载的山川、河流、城邑、乡域,以及时空变迁。

  在谈到常州开邑或建邑时,常常有朋友问及:建邑与建城有什么区别?常州建城是否就在春秋时期?甚至问到延陵建邑是在公元前547年的哪一个月份,等等。

  说实话,这类问题一时难以回答清楚,或者说只能说一模糊概念。但这一连串的提问,当可激发我们对中吴舆地探索的兴趣和对吴地历史研究的热忱。

  目前可以说的是,古之邑、县、郡、州乃至国,因各个时期情况不同,不能概括而论。

  春秋时期的延陵邑,并不是县的概念。

  延陵建县年代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相距延陵封邑已经326年。且中国早期县邑不一定建有城池,只是居民相对集聚而已。

  古县古邑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审视。周朝时,常常有县大于郡,郡同于国,邑即为国,如季札受封地之一的州来采邑,原为州来国。而延陵采邑就包括今无锡、常州、镇江大部分地区,包括数县范围。《逸周书作雒》:“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左传》:“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见,此时郡小于县。

  历代志书有“延陵墟”在晋陵申浦的记载。

  延陵墟,顾名思义,可理解为延陵城邑之废墟,如南阳殷墟即是殷商国都之废墟、无锡吴墟即为春秋吴都之废墟。依此推理,常州最早城邑可能在当年季札躬耕之地周边,即今武进与江阴交界地内。

  但“延陵墟”亦可理解为季子墓茔,与延陵城邑并不相干。

  春秋时期,延陵虽为采邑,地域却广及江左数县,范围包括今无锡、江阴、常州、丹阳、丹徒及张家港西部地区,区域大大超过后来的县域范围,而这片区域就是后人所说的“中吴”。

  战国以后,秦汉在此立县,东吴在此设尉,两晋在此置郡,隋唐在此改州,宋元在此辟路,明清在此建府。历代赋予中吴这块宝地以重赋,常州也因此成为全国十望之郡,陆游“苏常熟,天下足”之名言是历史最好的佐证,独孤及“江东之州,常州为大”的言表也是对古郡恰当的诠释。

  中吴是邑人对故乡的爱称,犹如苏州人喜欢称之吴中、姑苏一样。

  中吴者,三吴之中也。关于“三吴”历来众说纷纭,正如古籍所云:“三吴之说,世未有定论。”中吴之说也就难有统一之见,但并不影响州民以“中吴”自居。况且,毛泽东早在1950年代就指认:“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有了毛泽东这番解释,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叫响“中吴”之名。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