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文史研究 >

阳湖文派(5)

时间:2011-05-31 09:3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嘉、道以后,文坛上有姚、恽派分的说法。姚是姚鼐,他是桐城派的宗师,比恽敬大25岁。恽,当然是指恽敬。与姚鼐相比,恽敬显然是一名文学后进。恽

        嘉、道以后,文坛上有“姚、恽派分”的说法。姚是姚鼐,他是桐城派的宗师,比恽敬大25岁。“恽”,当然是指恽敬。与姚鼐相比,恽敬显然是一名文学后进。恽敬入世之时,姚鼐已文名满天下了。对于恽敬来说,如果没有引起世人注意的特色和成就,就谈不上与姚鼐抗衡。他之所以能与桐城派宗师姚鼐相抗衡就是因为他有突出的成就和特色。他之所以能与张惠言一起被公认为阳湖文派的创始人,也基于此。
        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其书斋名茗柯堂,故世称茗柯先生。14岁即童子师执教于乡里,26岁乡试中举。从26岁至39岁,经七试吏部才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未几病故,年仅42岁。张惠言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易学》专家,又是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并经后人公推他与恽敬同为阳湖文派的创始人。

        张惠言早年攻辞赋骈文,取法汉魏六朝辞赋骈文。他说“余学为时文,穷日夜力,屏他务,为之十余年,乃往往知其利病。其后好《文选》辞赋,为之又如为时文者三四年,余友王悔生见余《黄山赋》而善之。劝余为古文”(《文稿自序》)《黄山赋》是其《游黄山赋》的续篇,而赋在创作上均追慕汉赋的传统。恽敬高度评价张惠言的辞赋骈文:“自相如、枚乘殁后二千年无此作矣。”(《初月楼文钞》卷八)
       乾隆五十二年(1787),张惠言与恽敬在京师定交,自此致力于古文,并以子居“当事事为第一流”之语激励自己。张惠言的古文,善于设色用喻,所以他的说理议论之文,文学性很强,恽敬读了他的《易义别录序》一文,热情地评价说:“此文以五喻成章,于无可设色用喻中为此,遂使叙经之文而兴味洒然。”又如他的《上阮中丞》用“良医之聚蓄百药”作比喻,既生动又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关于用人方略的意见。
       张惠言将赋法融入了古文,他写古文善于设色用喻就是得力于他的辞赋修养,他的古文体现了辞赋骈文的美文修养,达到了骈散融通的境界,历来受到高度评价。阮元说张惠言“以经术为古文……不遁于虚无,不溺于华藻,不伤于支离。”曾国藩评其古文,认为已达到“空明澄澈,不复以博奥自高”的境地。曹虹先生则以“渊雅之人,恢宏之文”为题,评价他的古文的风格特色为“于雅润中见气势,于清通中见文彩。”并指出:“这种气势之美和文彩之美均与其辞赋创作的基础有相当的关系。”
       李兆洛(1769—1841)号申耆,晚号养一老人,36岁中举,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安徽风台知县,治奸滑,兴文教,以政绩卓著,死后得以入祀安徽名宦祠。中年以后,历主真儒书院、敬敷书院等。59岁起执掌江阴暨阳书院1O多年。他的一生,前期为官,后期专心致力于教育和学术活动。魏源十分赞颂他的博学多才,评价说他“年甫三十而学大成”,“李先生学无不窥,莫测其际,近代通儒,一人而矣。”他的文章,不拘文体,融通骈散,或骈或散,“称心而言”,而气骨深厚。他鄙夷古文家末流“轻贱薄弱”之作,批评韩愈立古文之名,变古文之法,导致后世“藉法为文”的弊病,他评价说:
      “文之有法始自昌黎,盖以应酬投赠议无可立,假于法以立之,便文自营而已,习之者遂藉法为文,几于以文为戏矣。”(《养一斋文集》卷一八)
       他又批评说:“大著湛深汉晋,蔚为斯文正宗。文至近人澌泯尽矣,徒取通俗焉耳。昌黎始变法,裴中丞深讥切之。世徒慑于韩,莫申裴论。其实古所谓文者,湿润缜密有玉德焉,未有佻佼鄙塞躁而可以为文者也。然昌黎惟序记之作逞其笔势,小乘体裁,而堤防一坏,狂澜承之,不可复挽。此示风会使然。”(《养一斋文集卷一八《答屈侃甫》)
        阳湖派提倡骈散合一最力的是李兆洛。他对这一主张作了理论性的阐述,并化了14年时间选定《骈体文钞》,收录战国至隋朝的文章774篇,提高了六朝骈文的地位,证明骈文与古文原本就有着亲缘关系,不必厚此薄彼,李兆洛的《骈体文钞》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的宗旨是对峙的。
        陆继辂(1772—1834),字祁孙,一字修平,阳湖人,父早亡,幸母亲严于督子,使他学业有成,29岁中举后,8次赴京应礼部试,终究未考中进士,一生在贫病中度过。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