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饮食文化 >

江南风物河庄大麦粥

时间:2022-07-31 10:28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程协润
悠悠岁月千载难忘,记得在我童年的时候,我最喜欢吃我母亲(马继风)烧的大麦粥。
     悠悠岁月千载难忘,记得在我童年的时候,我最喜欢吃我母亲(马继风)烧的大麦粥。儿时我们兄弟3人(老大哥协骏,小老弟协强)每天早晨起来各自先打扫好了卫生后,我就围在母亲烧大麦粥的锅灶台旁边,看着母亲每天早上烧一大锅大麦粥,这时我最开心的时刻。我母亲烧起大麦粥来,那动作好像天女散花一样,只见她左手端一小碗元麦粉,对着一口铁锅中即将烧滚的米汤,将元麦粉飘飘洒洒扬去散下去,右手握着一把铜勺,在大铁锅中不停地搅拌着散下去的元麦粉。我母亲那种优雅舒展的搅拌着元麦粉的动作,好像是站舞台上的一名音乐大指挥家一样,那非常有节奏地搅动着大麦粉的动作,看起来好像是在蝙蝙起舞,她总是不慢不急从容流畅不停地搅动着大铁锅中的大麦粥。不一会儿,大麦粥就开始翻滚沸腾起来了,只要再多烧一会儿小火,就见一大锅颜色微微发淡红黄、粥质细腻,浓醇稠稠、散发着元麦粉独有香味的大麦粥就已烧好了。我们兄弟三人都在一旁猴急猴急地看着母亲不紧不慢地将大麦粥盛在一个个大瓷碗中冷却,并一边笑容可掬对我们兄弟三人说,别急,别急,小心当心烫着手啊。我们一个个急不可待地端起一碗碗大麦粥,在桌子上咽着口水,吹气降温,期盼着大麦粥快点冷却。在冬天只要将大麦粥盛在碗里不一会儿,就会自然而然地很快凉了,我们兄弟三个就每人稀里哗啦的一起吃了一二碗的大麦粥,每当我母亲看到我们兄弟三个吃得很香时,她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到了每年的冬天我母亲还烧山薯(有的地方称红薯与地瓜)大麦粥给我们吃,那山薯大麦粥吃起来就更高兴了,有时生产队里生产的山薯比较多,当口粮分配给各家各户的自然就多了。我母亲就干脆烧闷山薯给我们兄弟3人吃,那吃起来的味道就特别香了,不知怎么搞的现在再也吃不到小时候那样烧闷出来的山薯味道了。那时候我母亲还担任着大队妇女主任职务,大队里计划生育工作很忙,一天到夜工作很辛苦,每天还要烧3顿饭给我们兄弟3人吃,我们兄弟几个人年纪都比较小,只能帮母亲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所以,也帮不了母亲多少忙。
     那时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江南一带历来是稻麦两季轮作,夏季种水稻,等秋季收获后,就种三麦(小麦、大麦与元麦),这些都是当地农民的主粮,芸芸地滋养着一代代的众生。那时穷苦百姓想吃顿大米饭,在那个年代是极为困难的。特别是在清末民初年间,积弱积贫的中华民族,大多数农民都吃不咆,少数农民兄弟更是吃了上顿无下顿,可以说当时我们这个国家不但贫穷经济很落后,还受到世界列强的不断欺负与侮辱。即使我们江南地区这个号称鱼米之乡,但长江里的江水,在下滩地区的农民也根本没有办法从长江里抽上江水来种水稻,国家又没有这个技术与能力和财力来兴修水利。只能靠长江中自涨自落自来的江潮水淌流上来水种水稻,所以,当时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特别是孟河上滩地区,土地都是沙土高坑地保湿程度差,每年一到十月份左右河塘里几乎没有水可以抽上来种水稻,所以,只能种一些土豆、山薯、荞麦之类的杂粮,根本不适合种水稻,完全是一种靠天种田吃饭的局面。如果当年碰上风调雨顺的年代,还可种得到一些杂粮,如果当年碰到灾害性天气,基本上可以说连种子都收不到了,老百姓一年到头只能靠吃一些瓜菜等杂粮过日子。所以,那时孟河街上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孟河出南门,吃饭盼亡人”。意思就是说出了孟河古镇的古城大南门的孟河人,要等每年过清明节、七月半祭祖的“鬼节”、冬至和年三十夜供祖宗或村上死了人,才能勉强吃到一碗大米饭,平时一年四季只能吃些大麦粥、青菜咸粥、山薯粥、南瓜等杂粮烧得咸粥之类充饥,要想吃上一碗大米饭是很难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中国农村与我家一样都是缺衣少粮, 虽然是江南鱼米之乡,但在那个年代江南沿江太湖流域一带的老百姓,也大都是靠吃大麦粥与一些瓜菜杂粮粥过日子,所以,当年那时的大麦粥就是当地老百姓一日三餐中的一种主食。
     每年初夏收割麦子的时候,我母亲总是要把自家种在高坑田上的元麦收割回来后,叫我大哥与我兄弟二人轮流用石磨把它碾磨成元麦粉,后来有了小钢磨之后,就不要再用我们磨元麦粉了。在那炎炎的大热天里,如果能及时吃上一碗醇香、浓稠滑爽、清凉解渴的大麦粥,是最好不过的事了。而在冬天,早晨起来后如果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大麦粥,马上就能热到心里,浑身上下都是热乎乎的感觉。那时候常常听我母亲说︰“早晨大麦粥,中午粥麦大,夜则还是它。”我的外婆蔡惠英一生中一天三餐靠吃大麦粥过日子,活到了90岁,她在死亡的前几年前身体还是很好的。现在我母亲已年过94岁了,她现在好像与我外婆当年一样,生活完全靠自理烧饭吃,自已一个人吊井水不肯用自来水洗衣服,只要她在家里吃饭,早晚都喜欢吃上一碗大麦粥。我父亲活到74岁那年心肌梗塞病死后,这20多年来,我母亲一直习怪一个人在农村孟河老家生活。即使她孙子结婚那一年,酒席办在常州城里她都没有去参加孙子的婚礼,现在她老人家已经94岁了,依然还是身体硬朗的很,还坚持自己烧饭洗衣服做家务。所以,说大麦粥是一种营养粥、养生粥与长寿粥,早晚各吃上一碗大麦粥,可以活到九十九。常州一些食品专家与营养学专家也盛赞现代人应早晚各吃大麦粥好,因为,它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食用价值和特殊的药用价值,它是特别适合现代人的养生与糖尿病患者的食用。
     在1500多年前南北朝时期,齐梁两代的梁武帝萧衍,生于常州府武进县故城(今常州孟河万绥)。公元502年,萧衍得了天下,在南京建了都,建立了梁皇朝,成为梁朝开国皇帝。梁武帝登基后,萧衍舍宅为智宝寺,曾拜志公和尚为师,一生中笃信佛教,还做了一名不出家的佛教弟子。古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真是当年萧衍当上皇帝大行佛道所致。
     孟河万绥街上老一辈人通过代代口传的传说告诉我们说,上至八十三,下至手中搀,基本上人人都能讲出萧梁皇帝的一二个传说故事与轶事来。那时萧衍虽然当上了南北朝的梁代皇帝,但他仍然还是喜欢吃大麦粥,这个从小就养成的习怪一直没有能改变,特别是每年到老家孟河万绥来祭祖时,都要叫自己的爱妃‘罗妃娘娘'亲自烧大麦粥给他吃,萧衍在孟河万绥老家吃了还不算,回京城时总要叫爱妃‘罗妃娘娘'给他再搞一袋元麦粉,准备带回京城以后备用,(这也梁武帝萧衍的一种乡愁)。公元548年,侯景之乱爆发,梁朝首都建康(南京)城破,梁武帝萧衍被侯景软禁在台城,后来只好被活活饿死在宫中,这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亦实足为后来者之明鉴也。但是萧梁皇帝萧衍一直活到了86岁,他也算是中国四大高寿皇帝之一,很有可能是他坚持经常吃家乡孟河大麦粥的原因之一。
     那时由于大麦亩产产量极低,亩产勉强只有200-300斤,加上大麦皮壳较厚,出粉率又不高,去皮壳后碾磨麦粉比较难,因而不知在哪个年代,烧大麦粥的大麦粉改为元麦粉了,但我们孟河老家民间的老百姓仍然一直都叫它大麦粥。如果你一早从常州城里坐公交车到孟河街上吃一碗鳝丝面后,肯定店家还能让您再吃上一碗面店里免费供应的大麦粥,那你今天一天的营养就十分丰富了。也不知什么原因在常州城里烧的大麦粥,就是烧不到我母亲那样烧大麦粥的味道,所以,即使我现在每周从常州城里回老家孟河看望我母亲时,我都喜欢吃上一碗我母亲亲自烧的大麦粥,每当吃上我妈妈烧的大麦粥,就使我想起我童年吃大麦粥的味道,有句广告词讲得非常好,这是妈妈的味道,更使想起兄弟3人小时候在一起吃大麦粥的景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才逐步好了起来。如今,江南沿江地区的长三角州三麦产量亩产已达到700-800斤了,水稻亩产1500-1600斤了,粮食产量连年丰产丰收,顿顿都能吃上大米饭,已经不足为怪了,反过来已将大米饭吃腻了,在一些大酒店里吃饭的食客,吃到最后主食都要点名请厨师烧大麦粥与油条吃了。现在我们常州人吃早餐也和上海、南京与广州等大城市人一样相当丰富,但我们十万多人的孟河古镇,虽然早餐和城里人吃得差不多,但仍然还保持着吃大麦粥的习怪。所以,以常州孟河为中心包括东至无锡江阴、南到常州金坛市与丹阳市吕城镇、西至镇江的碑城镇等几十个乡镇,方园几百里以内的众多家庭人口中,尤其中年老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一些老人,早餐每顿还是喜欢与习怪吃上一碗大麦粥。现在新时代人吃的这一碗碗大麦粥,一顿顿丰盛的早餐,不但承载着千百年积淀起来的江南饮食文化,还饱含着一代代(母亲)人的美好关怀和童年的亲情记忆,更传承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一种难忘乡土乡愁文化,我但愿这充满孟河乡土乡韵文化的江南风物大麦粥香永飘人间。文/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