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喧街闹市中的青果巷,狭窄而幽深,青砖灰瓦与深宅大院,一派明清时的风貌,整巷不足六百米长,居然在古代走出了近百名进士,近代又走出了几十位享誉中外的知名人士;真是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的风水宝地。在这里有明抗倭英雄唐荆川的八宅,清代著名书画家汤贻汾、近代实业家盛宣怀、晚清谴责小说家李伯元、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及爱国实业家刘国钧等人的故居,中共早期领导者瞿秋白亦诞生于此巷天香楼,更增添了小巷传奇色彩。 作为常州历史文化街区的青果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保存有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体,也留下了江南水乡城市记忆,这里能找到传统的民居,能品味到老常州的风味,它扎根于城市历史,在崛起的现代化都市中,显示着固有的城市特色。 城市在发展,高楼大厦接踵而至,唯独缺少了一点传统的文化底蕴,要留住城市固有特色,对于传统建筑、古老民居的保护和维护显得极其重要。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和群体,它作为人们居住的物质空间,存在着独特的安全感与舒适感。
青果巷位于城市中间,鳞次栉比的木构老屋,前街后河的临水人家,毗连邻接的书香门第。街巷里弄,用温润的青石铺就,四通八达。房屋一般以院落组织建筑,沿轴线南北向排开,常见有多进的院落,“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自外而内有照壁、门厅、轿厅、大厅、楼厅、花园,最后,砌界墙封之。在房屋轴线上,左右分布着厢房、辅房、厨房、库房之类,与正房用夹道(备弄)相连,每一进房之间,用天井或院落分隔采光通风。 富贵人家,有的廊轩连街,有的雕花门楼。房屋层次一般是前低后高,以“前堂后寝”方式布置。前院光线充足,通敞亮堂,整个院落分得开,合得拢。小户人家,则采用“暗房亮灶”式,门间和卧室为二进式平房,有的卧室是带一厢房,砌筑对称式为双厢房。 带庭院和天井的房屋,有的在院内植以花木盆景,通常在主院内对称设置花坛,以毛石或条砖围砌,使环境更为优美。幽静的庭院在明朝时已出现,但较罕见,清代时开辟的庭院就较多见,小巧而精致,把实用性和观赏性融为一体。在雪洞巷内的吕宅,为建于清代的多进式建筑群,高大的封火山墙,体现了清代民居建筑风格。 青果巷86号贞和堂,为晚明唐荆川的故居,原有“唐氏八宅”——八桂、贞和、易书、筠星、四并、复始、松健、礼和八堂,历经兴废,当时建筑之一的贞和堂,包括门厅、轿厅、大厅、二门及后进内院。大厅坐北朝南,为一完整纱帽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檁,檐柱4.50米高,保存着原貌,其结构采用抬梁式木构架,用楠木、紫檀木五架大型月梁,正间彩绘大梁,青石柱础,屋面平缓,双檐飞檐卷式,气派非凡,别具一格。 青果巷小型房屋的结构以穿斗式木构造为主,而中、大型以抬梁式构造,也有单层厅堂运用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结构,这种木构造由大梁、桁条、椽子、柱四部分组成,枋起联结,为保证结构的牢固性,大梁一般呈扁方状,架于前后步柱上,小型住屋大梁呈圆形,也有运用草架结构。一些住户在出檐上钉以椽子。加长了屋檐尺寸,防止风雨侵入而达到保护檐桁、檐柱之目的。 巷内建筑的屋面,均以硬山两坡为主,不作歇山和四坡式瓦作,瓦作也以蝴蝶灰瓦为主,不作筒瓦、玻璃瓦作。屋顶随建筑高低错落有致,主次分明,轮廓组合体型生动,外观风貌丰富统一。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