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墙的处理在巷内极具地方特色。屋背两端略有升起,脊饰端头采用甘蔗脊或纹头脊,不夸张,山面用屏风墙或观音兜时,纹头滴水瓦当图案也多样,较多的地用寿字纹头,脊头也不高出山墙。侧立面山墙有时上部开有采光通风小窗,上加砖檐,洞口形式也多样,在屋檐口一般不使用遮檐板,飞檐外露以减小屋面坡度做法。此时椽头呈方形或海棠角。民国时建筑屋面比清代屋面陡,清时又比明朝缓坡度大。江南地区雨水充沛,这种做法使泄水加快,也是江南地区特有的个性。 房屋大门一般设置在中轴位置,内部设屏板遮挡视线,也有设置于正房廊沿下,以简洁素雅的通常木板框挡门,通常入口对外墙面封闭式,较少开窗,外观以屋面墙体处理为主,门框成为外立面重点,一般采用门屋形式,较多的采用墙面及门楼,筑以砖雕门饰,极富装饰性,但皆为简单水作墙面,细部处理上门框形式也较简洁,以三飞砖墙门占多,水作无挂落,表面纹饰亦多用灰塑,较少用清水砖块,既突出了入口处理,也与封闭的立面外观形成了鲜明对比。 墙垣到分隔内外防风挡雨、搁檁条承重作用。以砖扁砌为主,平房用空斗结构。砖纵横相置,砌成斗形状,讲究的在墙体下部处用石砌勒脚,再上开斗。结构上有墙顶封住椽子的包檐样,有椽子的挑出墙外的出檐墙;亦有山墙高出屋面,状若屏风马头墙,也有山墙与屋面高度相等的硬山墙等。 一般的房屋墙壁薄,窗多,减湿通风性好。建筑风格也轻盈疏透。 在巷内地坪铺装院落多用40至70厘米的宽条石铺地,也有用块石拼成不规则地坪,也有用青砖平砌或侧砌各种图案。在廊沿下多用40厘米方砖铺地或青砖地坪。厅堂内大多为30厘米方砖铺设,在厅两侧次间做卧室使用时,往往抬高成架空木地板,与板壁隔墙面与明间区隔开。楼面均为木板楼面层,铺设方向多为沿进深方向平铺。 总体而言,巷内许多民居装饰上依然保留着江南民居诸多特征。在门样式中较常见门扇周边的砖雕类似门楼装饰,这种不完全木构造立面,是砖墙使用相当普及而成,砖、木相结合做法在横窗下方用砖砌墙或木板来遮挡。形成了长窗与横窗相结合作法。带有横窗的做法,在江南民居中并不多见。同时巷中较为近代的民居中也出现了外来文化影响,清末时期玻璃应用的普及在门窗上均有反映。 建于清代雪洞巷14、16、18号多进式的老屋吕宅,门窗、照壁、备弄、古井和连街廊轩,高大的封火山墙至今仍保留着昔日风貌,散发着江南水乡人家生活气息。 那些粉墙黛瓦、封火墙、纹头脊等代表性传统老宅,也显露着绰约的韵致。古朴的老宅,传递着建筑之美与民俗风情融合一起,呈现着隽丽的秀美画卷,在这人文荟萃之地,巷内老宅在凸现建筑艺术价值同时,也洋溢着浓浓人文气息。 青果巷,这充满着历史记忆,温馨宁静的小巷,经受着千百年来的风雨沧桑,记录着城市的悠远历史,置身于青果古巷,作为常州原住民,又有谁能不心潮澎湃,遐思联翩呢?(文/ 张俊彦)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