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常州人称锣鼓等乐器为“元宵家生”,锣鼓合奏则叫做“闹元宵”)是青果巷人的重头戏,烈帝庙、县城隍庙到张王庙,大户人家到各商会店家,都有元宵敲打,整个巷子里从早到夜元宵声不断,热闹非凡。青果巷内达官贵人多,新年头上,这些人家家里有戏台,请戏班子演上几天戏的,有唱堂会的,一般青果巷出来的人,都是唱昆剧的票友,例如瞿秋白、赵元任等等。 从初二起,人们陆续到外面亲友家去拜年。给亲戚拜年一般要讲究顺序:初二,舅公、舅婆、舅父舅母家;初三丈母娘家。给长辈拜年时,都得提着茶食、食糖、枣子、蜜饯、果品等礼物。旧时干果礼品都用黄表芯纸,包成长方形大小一样的纸包,包上盖一方印刷漂亮图案的红纸,以示尊敬和祝福。 正月初五是路头(财神)菩萨生日。半夜一过,青果巷内是爆竹的海洋,各家设猪头三牲祭神,谓“烧路头”。青果巷内商店均在这天开始营业,并以争先为利市,俗称“抢路头”。这天一清早,青果巷的井边特别繁忙,人们起床就去挑水,叫做“挑财神水”;里弄里有以挑水为职业的人,赶着挑水到各家各户,谓之“路头水”;家家用井水烧煮圆宵,称为“端元宝”。然后,在家焚香燃烛,鸣放鞭炮“接财神”,以求财神爷保佑发财。然后,在家门口焚烧纸钱、锡箔“元宝”,叫做“烧利市”。初五这天,家家都要到有财神菩萨的庙去烧香,以期新年发财。还有不少人天不亮就赶到天宁寺、清凉寺去烧财神香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青果巷里的大户人家、达官贵人、商铺老板,清晨要烧发财路头,俗称“烧大路头”。纸质神马挂在厅堂上,足有一米多高,显得大户人家的气派阔绰。猪头、雄鸡、活鲤鱼、鲜果、百页、八宝饭、锡箔、银锭、黄钱纸,每一样都是主人家精心安排,显出主家的诚意。 常州人称过元宵节为“过正月半”。正月半是新年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天刚蒙蒙亮,青果巷就开始“闹元宵”。只要有一副“元宵家生”响起,接着就会有几副,甚至几十副元宵家生一起敲起来。青果巷内大户人家、一般商店都有1至2副元宵家生,到了过年时拿出来敲打。敲元宵家生一般是3至5人一组,元宵家生要敲出各种花腔。青果巷人闹元宵与其它地方不同,人家是以鼓为主声,而青果人是以锣为引领。正月半闹元宵,体现一个“闹”字。越强烈越好,越闹越能抒发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在正月半,青果巷处处张灯结彩。县城隍庙、烈帝庙、刘仙师庙、张王庙,以及各大商店、大户人家、官宦府第,都在正月十三夜张灯,至十八晚落灯。青果巷有上灯团子落灯面的食俗。张灯那天,青果巷内,家家晚饭食用糖团子,预祝灯节圆满成功。此时从青果巷到对岸的东下塘、西下塘、乌衣浜一带都挂满了各色灯笼,走马灯、荷花灯、鲤鱼灯、兔子灯、蝴蝶灯、琉璃灯等等。街头巷尾常有数人一起,手提锣鼓,边敲边走,青果巷人称“浪街元宵”。男女老少结队出游,称为“晾街”。当时有首儿歌描述青果巷元宵节灯市盛况:“镗镗镗,灯来哩。嗲格灯,一团和气灯,二龙戏珠灯,三元及第灯,四面如意灯,五子夺魁灯,六解风菱灯,七子八婿灯,八仙过海灯,九莲灯,十面芙蓉灯。镗镗镗,灯来哩。后面还有一条龙灯,一跳跳出来四个小猢狲,吓得娘娘小家愣瞪瞪”。 除了观灯,青果巷内正月半还有迎紫姑习俗活动,紫姑,青果巷称门臼姑娘,又称三姑娘。未婚青年姑娘相聚在一起,以糖圆请门臼姑娘(也称请三姑娘)。十四日将红纸帖放在大门边,跪拜默念“请姑真言”,或说上几句好话,十五日晚吃过夜饭后,用畚箕或“田尺”,上戴一顶帽子,在畚箕上插一钢针,有二个姑娘各用一只手指拈着畚箕迎到堂上,台上案置砂盘或米粉,钢针在米粉上写字画符,借此问及凶吉,或婚姻大事,卜年岁丰盈。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