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马地名(2)

时间:2014-01-30 10:23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张军
与商贸有关。如马山埠,马山埠位于白云溪北岸,长约400多米原为外子城河沿岸,因马迹山乡民销售山货、柴草,船只多停泊于此,故称。马迹山原属常州

        与商贸有关。如马山埠,马山埠位于白云溪北岸,长约400多米原为外子城河沿岸,因马迹山乡民销售山货、柴草,船只多停泊于此,故称。马迹山原属常州阳湖县迎春乡,位于太湖中,宋《咸淳毗陵志》载:马迹山,在县东南迎春乡太湖中西南二十里,山麓周百二十里,与津里山相接,山西地名西青,石壁屹立,下有两穴,迹圆各盈尺,深五六寸,水落则见,旧谓秦皇所巡幸,为马迹践。马迹山乡民与常州城联系密切,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贸易往来,均以水道往返两地之间,而上岸处多在白云溪边的马山埠。

       与宗教有关,如白马巷、马鞍桥村,白马巷即白马三司徒,与解放西路平行,连接和平北路与麻巷,长约300米,宽2~7.5米。白马三司徒,原来是一个小小的寺庙名称。据传,庙门里有一匹白马,故而称为白马三司徒。其实有白马的寺庙,在常州地区很常见,通常是在民间杂神庙中,以“马夫牵马像”比较多见。在常州老城,除正式的寺庙庵堂外,还有一种较为简陋的念佛场所,称为“司徒”,其实更早的时候,这些司徒都是民间杂神、土地神的蹲身之处。中国人有一习惯,叫“三教合流”,多种宗教偶像济济一堂,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界限并不似国外的宗教那么分明。白马巷文革时曾名为民巷。马鞍桥村在小新桥,该地原名修善寺,隋时建,清代道光25年建马鞍桥,地名随之而改。

      本地有关马的地名,还有一部分比较特殊,如前黄坊前一带的“牛马墩”为西晋墓,据说外观似牛似马,在1975年农民取土时出土有青铜三足洗、青瓷虎子、青瓷狮形水注等4件文物。武进奔牛有所谓“拦马河”,传为满清弘历君时期江南农民智斗官差的遗迹。奔牛戴墅的洗马塘村传说为孙权兵士洗马之处。前黄南洚有地名马兰桥,以村南桥边长满马兰故名。

       有个别地名,虽然看似不带有马字,但却和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鸣珂巷,据说显贵者所乘的马以玉为饰,行则作响,因名。 南朝梁何逊《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隔林望行幰,下阪听鸣珂。” 唐 王昌龄 《朝来曲》:“月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 明代梅鼎祚 《玉合记·言祖》:“只把细蕊轻挼,立倦秋千架,耳听鸣珂眼盼他。” 清代陈梦雷《青青陵上柏》诗:“甲第亘长虹,拥节复鸣珂。”常州城有鸣珂巷,自然和马有所关联。当然鸣珂巷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鸣珂巷也是唐传奇《李娃传》中妓女李娃的住处,鸣珂巷代指妓院,据说唐代荥阳公在常州做刺史,其公子郑元和就曾多次上李娃处与其私会,疑即此地。

     马在中国文化中是12生肖之一,在姓氏中也属较大的姓氏,在生活中马是古人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和畜力,人们对马的情感之深,常常能从古诗词中反映出来,悠远而弥久的马地名,将在龙城大地继续留存下去,成为我们记忆和生活的一部分。(文/张军) 

 

张军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